约5490字。
明确考查对象 掌握解题技法
——高考成语运用题解题六“注意”
(467001) 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姚绍清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1992年开始,高考每年都考查成语运用,说明这一内容备受命题者青睐。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感情色彩分明的成语。如:凤毛麟角(1992年、2003年北京、2007年全国II卷)、无所不为(1995年)、半斤八两(1995年)、趋之若鹜(1997年、2002年春招)、处心积虑(1998年)、雨后春笋(2002年)、无可厚非(2003年北京春季)、弹冠相庆(2004年广东)、纸醉金迷(2004年福建)、捕风捉影(2004年甘青)、巧舌如簧(2005年江苏)、叹为观止(2005年全国II)、巧立名目(2006年安徽)、睚眦必报(2006年重庆)、评头论足(2006年江苏)、蠢蠢欲动(2007年全国I卷)、推波助澜(2007年浙江卷、江苏卷)、不堪设想(2007年江西卷)。
二、考有特定适用对象的成语。如:巧夺天工(1992年)、美轮美奂(1999年)、炙手可热(1999年、2004年春招)、汗牛充栋(2000年)、洗心革面(2000年)、蓬荜生辉(2001年)、返璞归真(2003年春季)、蔚为大观(2003年北京春季)、鳞次栉比(2004年湖北)、豆蔻年华(2004年福建)、抛砖引玉(2005年广东)、琳琅满目(2005年湖北、全国III)、脱颖而出(2005年山东)、绘声绘色(2006年湖北)、珠圆玉润(2006年辽宁)、潜移默化(2006年山东)、不期而遇(2006年山东)、遇人不淑(2007年浙江卷)。
三、考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如:差强人意(1993年、2002年全国春招、2004年冀鲁豫皖、2004年湖北)、不刊之论(1993年)、首当其冲(1995年)、万人空巷(1997年)、望其项背(1998年)、振聋发聩(2002年全国春招)、涣然冰释(2003年北京春季)、未雨绸缪(2003年)、细大不捐(2003年北京)、文不加点(2004年北京)、别无长物(2004年浙江)屡试不爽(2005年江苏)、白头如新(2005年辽宁)、不足为训(2006年全国卷II)、不容分说(2006年安徽)、感同身受(2006年江苏)、休养生息(2007年江西卷)。
四、考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如:灯红酒绿(1992年)、苦心孤诣(1993年)、想入非非(1995年)、淋漓尽致(2000年)、左右逢源(2000年)、不三不四(2001年京、皖、蒙春季)、捉襟见肘(2003年全国、2006年全国卷II、2006年湖北)、短小精悍(2004年广东)、玲珑剔透(2004年江苏)、九牛一毛(2004年吉黑滇川)、粉墨登场(2007年安徽卷)。
五、考一字之别、含义迥然的成语。如: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1996年)、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1997年)、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1998年)、一文不名和一文不值(2004年北京)、不容置喙和不容置疑(2005年江西)、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2005年江西)、不胜其烦和不厌其烦(2006年浙江)、无所不至和无微不至(2006年广东)。
要想提高成语运用题的解题能力,除平时大量积累成语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一、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和语境相符,有无“褒贬误用”。
〔例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2002年,全国)
“雨后春笋”的意思是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用于褒义。句中是说垃圾食品厂冒出来,显然属于感情色彩误用。
〔例2〕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2006年,江苏)
“评头论足”是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用于贬义。句中是说人们对电视连续剧《亮剑》大加赞赏,“评头论足”使用不当。
二、注意成语形容的对象是否恰当,是否“张冠李戴”。
成语形容的对象是有限制的,有些成语用来形容甲事物是合理的,正确的,而用来形容乙事物就是悖谬的,错误的。
〔例3〕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