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水》课件PPT16张,图片丰富,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活动丰富,生动有趣。教案约4600字。
死 水
湖南株洲九方中学 刘国富 原创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3、了解新诗的体裁、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死水》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把握《死水》中“以丑为美”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教具】
1、朗诵法;2、讨论法;3、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陆游在《观书有感》中说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的为它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就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当小池变成一潭死水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令人反感的,但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却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它的真面目。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的前夕,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响彻在祖国山河。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他的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1946年7月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初中课文《最后的演讲》)作为民主战士,他的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拍案而起”的豪情与“宁死不屈”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他的诗作风格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诗歌“三美”创作主张,曾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作品有《死水》和《红烛》。
2、写作背景:
《死水》写于1926年的春天,也就是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的第二年。闻一多1922年夏天乘船赴美留学,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后又先后转至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留美期间,诗人饱尝民族歧视之苦,备感离群孤雁的寂寞与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愈加浓烈。于是,诗人便把自己对故土和祖国的眷恋之情,化作一首浪漫色彩极浓的诗篇。祖国在他心中是“慈光普照的太阳”,是五彩缤纷的秋菊。由于思国心切,闻一多在1925年夏天便提前返国。然而,当他怀着赤子之心,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后,等待他的却不是他心中的祖国,而是“噩梦挂着悬崖”般的“一场空喜”,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凄凉现实。美丽的希望与黑暗的现实发生猛烈的情感碰撞,顿时,使诗人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的祖国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的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黑暗、残破、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愤慨、他高歌当哭……闻一多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境中,写下《死水》这一著名诗篇。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三、反复朗诵,体会三美:
1、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听朗读带,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
3、学生个别朗读,教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