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300字。选修考点2: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
新会教研室 何勇涛
新考纲解读
2007年高考语文新增了选考内容,选考分为两组,一组为文学阅读,一组为实用文类阅读。2007年高考考试说明对选考内容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应的能力层级说明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命题预测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到高考试卷字数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这实在也是很不正常的现象。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辽宁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命制的2007届几套模拟测试题都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这为小说成为高考阅读材料开了一个好头。2007年高考要以一个课改后崭新的面貌出现,现代文阅读考查小说的可能性非常大。
1.考查重点: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的情节、高潮、人物形象、语言、结尾、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考题选材: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3.题量赋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科考试说明》是广东省2007年高考语文的命题依据,其中明确规定: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都为3题15分。也就是说,如果选用小说体裁,也是3题15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可能分值会增加3—5分,赋分在18—20分左右,在全卷中约为10-13%,这大大低于考纲出笼前人们热烈争论的30%,甚至40%!从设题来看,最具挑战性的应该是探究性试题的命制,强调个性化阅读,分值很可能达到10分左右,复习过程中应在这方面加以强化训练。 答题策略
1.解题思路:把握作品主题、特征及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语言、形象、内涵,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2.答题步骤:
(1)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2)浏览首句,了解梗概;(3)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4)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5)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6)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