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通过散文的结构规律寻找现代文阅读的答题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如巴金的《灯》。作者先写眼前的灯,由于“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触媒),使我情不自禁地 回忆起自己也有过的经验,想起海上的灯塔,哈里希岛上的孤灯……作者由眼前的灯,放散到回忆的灯,联想的灯,但作者并没有听任这种“放散”,而是在文末借点晤人生哲理作触媒,将思绪收束到眼前的现实。即使在放散之时,作者也不是漫无边际,而始终围绕着“人们在困时仍要充满对人生、前途的希望与信念”这一主 线。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文章中写道,作者晚上在院子里坐看乘凉时,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于看到一轮圆月(触媒),便想看一看圆月辉照下的荷塘的样子。于是作者便信步走出家门,来 到荷塘边(放散),因而便有小煤屑路上淡淡的月光,塘中淡淡的不能朗照的月色,荷塘四周如烟似雾的斑驳月光……于是便又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