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00字。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技巧
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筛选题大多得心应手。然而一旦涉及到理解并进一步分析鉴赏时。就会得分甚低。究其原因是考生不知如何下手,且答题不规范。为此本文结合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鉴赏评价的问答类型,归纳了几种模式,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解题技巧。
一、人称表达类
考查方式: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解题示例:(1)【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附原文第五自然段: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丰子恺《杨柳》)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2006年山东卷第16题]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附原文第一自然段: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朱增泉《文赤壁》)
【答】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二、修辞方法类
考查方式: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方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解题示例:(1)[20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毕淑敏《造心》)这句话。
【答】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2)[2006年江西卷第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