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900字。
高考命题分析及复习应对策略
川大附中 曾伟
一.高考考题考纲
1. 考题:
05年高考试卷调整较大,总的说来是客观试题减少,主观试题增多。这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基础知识的比重近年来呈逐年递减的趋势。06年两套全国卷题型、板块、分值等均保持相对稳定,只是考点有细微变化(轮考点的变动)。
2.考纲:
修改内容修改目的
1取消了所有考点前的*号。恢复考查
2取消各个考点的分值规定。赋分灵活
3取消卷面结构的统一规定。结构多样
4取消各个考点的试题示例。题型放开
5取消“新课程版”的提法兼顾全面
05年考纲中的五个“取消”,意味着弹性增大,灵活性增强,所有的考点都是考试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每个考点都要关注,这无疑扩大了我们的复习范围。估计07年考纲变化不大。
二. 高考能力层级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A )、理解(B)、分析综合(C)、表达应用(D)和鉴赏评价(E)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具体能力层级要求在板块中阐述。
三.高考试卷板块分析
如何在高三进行教学复习,指导我们的高考。总的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把握近几年来各板块的命题特点,分析教学现状,了解考生失分原因、明确应考的对策、清楚命题的发展趋势及微调情况等。
(一).语言基础知识: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层级的要求:
识记: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表达应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命题的趋势及特点:
“语言基础知识”这一部分,高考命题的总体特点是突出常用。也就是说考的都是常见习用的。在前些年的高考试卷中,这一部分相对较为稳定,但05年变化较大,主要是客观题压缩,主观增大,06年保持相对稳定。从05年到06年的变化表明命题是在寻找语文基础教学与语文能力素养考核的平衡。也就是说,命题兼顾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和语文能力素养考查这两个方面。
从题型来看,试卷的语言基础题面向了中学的字词及基础教学,这些题型得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教学和高三的复习。而语言运用则更多地强调了语文的思维因素,在运用和表达的层面考核学生,这不仅需要课堂,还需要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思维习惯、语文的生活积累等等。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的是,基础题和运用题中考核的指向也是有交叉的。基础题不仅来自于课本,也越来越多地来自生活;运用题中不仅需要平时的课外观察、积累、思考,也需要课堂上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所以,命题就是在这二者中寻求平衡,这也是教育现状所决定的。
这样的命题特点给我们这样一个导向:语文即生活。课内与课外均很重要,考试考的是积累、考的是思维、考的是习惯、考的是教师的引导。
下面,具体来说命题的特点:
【1】命题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考查
如汉语是世界上独特的表意文字,音形义的结合非常紧密。所以,字词考核中特别注意这一方面。例如(05年全国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强求/牵强 纤夫/纤尘不染 来日方长/拔苗助长
B.宿仇/宿将 落笔/失魂落魄 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C.解嘲/押解 蹊跷/另辟蹊径 一脉相传/名不虚传
D.卡片/关卡 度量/置之度外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小小的一道语音题,就涉及了多音字、成语两个问题。多音字,那是需要以义记音的,成语,那更是需要了解重点字词的本义才能了解成语意义和成语的读音的。这紧紧地贴近了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的特点,同时这道题考核面广,应该说是一道检测学生字词积累的好题。
再如病句的考核,也体现了注重基础语法的特点。
《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病句类型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在06年的高考中,这六种语病均有涉及,仔细分析06年各套高考试卷,除上海没考外,发现所有错例在病句考核上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1)句子基础知识的考核,语病的设题大量集中在“语序不当”和“成分残缺或赘余”上。而要做好这些题,需要学生最基本的句子构造知识和成分划分知识。这无疑是回归了基础中的基础。而这样的知识在初中已经淡化了。
(2)病句考核试题的题型逐渐多样化。在今年的高考中,福建、江苏、山东、北京出现了病句综合修改题,这样的题主观性大,语境更为明确,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