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2/18 6:00:59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6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200字。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说是考“常见文言虚词”,数量也只有十几个,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高中教材列出的文言虚词是32个(高中语文课本后面已经列出),2002年的《考试说明》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只有20个,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哉、则、者、之;2003年的《考试说明》中则定为18个,去掉了“然、哉”。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又减少为15个,删去“何、乃、若”。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 “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例如:①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自、从”)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对、对于”);⑤嫁祸于人(相当于“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比”);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被”);⑧业精于勤(相当于“由于”)。其它还有用法更多的虚词,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如何能准确地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在       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虚实关系。分清虚实,准确判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