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字。
诗歌鉴赏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舟犹有去年痕。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诗文解析]本诗借登高望远表达诗人的爱国之痛。诗人作此诗时,金人已占领淮河以北地区。江阴以北,为江淮平原,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诗人登高一望,万里江山,尽收眼底,国土沦丧之感,油然而生。“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戴复古登上了君山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庭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万里愁”是对国耻不报、国土不归感到悲愤。“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最使人痛苦的是没有山峰遮住双眼,望尽淮南,俱是中原故土。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君山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地碰撞。这两句虽似口语,但亦经巧妙构思:由于“无山”,故能“极目”;由于“极目”,故能望“尽神州”,因此他感到“最苦”。诗意宛转相生,感情沉挚深刻,同他《盱眙北望》诗中所说的“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可谓异曲而同工。后两句以无山遮眼、使人望北国而生憾恨来表达内心的痛苦,立意显得很巧妙。
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治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兰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简称燕云。燕云后来是元都城所在地。
东南:一本作"东西"。
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府、州、军一级行政区域。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军州";南宋以后,失去北方土地,减去一半为"四百军州"。此处"四百州"即指南宋统治下的区域,是约数而非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