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950字。
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下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深海探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探索深海的水圈,包括水体及其生物;二是探索深海底下的岩石圈,指的是石头。水圈的变化过程快,讲的大多是现在的事情;岩石圈的变化过程慢,讨论的往往是超过人类寿命的时间尺度,动不动讲万年、亿年。现代科学300年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能够摆脱地心引力而进入太空;但是在时间域里还是寸步难行,既进不到未来,也回不到过去。好在空间上的拓展也能弥补时间上的不足,①深海的发现可以成为一把时间的新标尺,犹如进入立体影院戴上了3D眼镜。
古人吟诗作对时喜欢讲花卉月亮,赌咒发誓时通常用山岳海洋,其实山和海也是会变的,②只是“海枯石烂”容易,“翻江倒海”难,时间尺度并不相同。两者的时间尺度为什么不同呢?“海枯石烂”是气候变化,变的是海水;“翻江倒海”是构造运动,变的是地壳。在“板块学说”建立之前,人们习惯上把构造变化都叫作“地壳运动”,现在知道这并不确切,因为板块运动不光是地壳,而是整个岩石圈在运动。
弄清楚岩石圈和地壳的关系非常重要。100年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碰到的第一个钉子就在这里:地壳长在地幔上,都是硬碰硬的岩石,怎么“漂移”呢?魏格纳确实错了,“漂”的不是大陆的地壳,而是大洋的岩石圈。岩石圈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地壳,下部是地幔的顶层。按照现在的“板块学说”,是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漂”,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都是刚性的石头,合在一起组成60~120km厚的岩石圈。所谓板块就是浮在软流圈上的岩石圈,软流圈因为高温高压的作用,能够以半黏性的状态缓慢流动,这就解决了“漂移”的难题。当然,“板块学说”的关键其实还是在地壳,在于大洋地壳的新生和隐没。
“板块学说”成功的关键,是在深海海底发现了大洋地壳如何形成,具体说是从大西洋的洋中脊入手,发现新的大洋地壳在这里形成,洋壳的年龄向东西两边都变得越来越老,这就证明了海底在扩张。扩张中的海底使大洋岩石圈向东西两侧拓展,把大陆岩石圈推开,这就是板块运动。岩石圈的时间尺度比水圈的长,海岸线只是水圈分布的海陆界限。海岸线会随着潮汐周期或者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而移动;而大洋和大陆岩石圈的界限不同,是两类地壳相当稳定的界限。通常所说地球表面大陆占29%、海洋占71%是按水圈分的;按照岩石圈的分布,地球上大洋岩石圈的面积只是略大于大陆岩石圈。
有了深海探索的结果,现在洋壳的形成过程和岩石成分都比较清楚,而陆壳的形成却要复杂得多。原因在于这两类地壳十分不同:陆壳主要是花岗岩类基底,而洋壳是玄武岩类基底。因为玄武岩比重大,大洋岩石圈比大陆岩石圈重,在软流圈上往下沉,这才形成了深海盆。厚度也不一样,大洋岩石圈厚50~140km,大陆岩石圈厚40~280km,其中大洋地壳厚度不到10km,大陆地壳厚度有25~70km。现在地球上大陆的平均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840m,大洋的平均深度将近3700m,地形分布出现这种“双峰”现象的只有地球才有。太阳系固态星球的表面,往往像月球那样布满撞击坑,满目疮痍,只有金星的表面和地球最为相近,同样也有强烈的地形起伏,但是因为没有板块运动,金星上产生不了陆壳,地形分布就只有一个“峰”。所以说陆壳是地球的“专利”。陆壳的化学成分也非常特殊,比如说单单硅一个元素就占据质量的60.6%,这种情况在太阳系里独一无二。
两类岩石圈之间更加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形成的年龄。陆壳的年龄比洋壳老得多,原因在于两者的产生机制根本不同。洋壳的产生是个简单的连续过程,新洋壳在洋中脊产生的同时,老洋壳在俯冲带消失,所以洋盆不断地在“换底”,世界上最老的洋壳也不过2亿年。陆壳的形成过程复杂,新陆壳在俯冲带和地幔柱形成,而形成的机制与时间分布至今还在争论,只知道陆壳的平均年龄就高达22亿年。大陆地壳并没有大洋地壳那种“推陈出新”的机制,虽然地质历史上大陆的形成和破坏已几经反复,原有的大陆经过了多次分解与拼接,但是核心部分的“元老”仍然地位稳定,被称为克拉通(craton)。
正是大陆地壳年代的古老性和成因的复杂性,使得地质学家经过200多年的努力,始终没能理解其运动机制。相反,大洋深处的岩石圈比较活跃也比较简单,半个多世纪深海地质的新发现,就解答了大陆地质中令人长期困惑的百年难题。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洋岩石圈附于软流圈上,当软流圈经受高温高压呈半黏性状态缓慢流动时,岩石圈也随之“漂移”。
B.从大西洋的洋中脊入手发现了新的大洋地壳的形成,通过洋壳的年龄变化可证明海底在扩张,这是“板块学说”的成功。
C.大洋岩石圈比大陆岩石圈重,在软流圈上往下沉而形成了深海盆,这源于洋壳与陆壳基底的岩石类型不同。
D.太阳系中地球独有“双峰”地形,这种地形指大洋与大陆在岩石圈、地壳方面的厚度差值所形成的地形起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深海探索包含深海的水圈与深海底下的岩石圈两个方面的探索,如今深海底下的岩石圈的探索更重要。
B.“翻江倒海”是构造运动,变的是地壳。以前人们习惯上把构造变化都叫作“地壳运动”,是不确切的。
C.海底的不断扩张使得大陆岩石圈向东西两侧拓展,不断挤压大洋岩石圈,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板块运动。
D.陆壳的年龄比洋壳老得多,陆壳的平均年龄达22亿年。大陆地壳不会“推陈出新”,地质非常稳定。
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章第二段中“海枯石烂”或“翻江倒海”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几万年前大冰期时,随着海平面的大幅下降,东海和黄海的很多区域变为连成一片的陆地。
B.在唐朝时扬州还是观潮的好地方,而后海平面不断回升,泥沙逐渐堆积出今天的长江三角洲。
C.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中“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描绘了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D.2000多万年前中国西部隆升、地形倒转,长江大河流向翻转,方才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
4.请简要阐释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分)
5.这篇科普文向读者讲述复杂的海洋知识,是如何做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醒来[注] 汪曾祺
一
①我不知道我是怎么醒来的。既非突然,然而又不能是渐渐的。我不能分辨我的已经沉坠的生命什么时候又开始浮了上来。仿佛从那边度到这边并不很难,那可以说是很“巧”,哪里轻轻拨动一下,有点像开一把锁,我重新活了。证实的是一个感觉:一缕风,像一角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