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930字。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秦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东部、呈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至二三百千米,气势磅礴。狭义的秦岭是指位于陕西省境内的山脉,呈蜂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秦岭不仅在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上具有南北分界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者。
一、秦岭与中国农业文明的多样性互补
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把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半。冬季,它阻挡西伯利亚的寒风南下长江流域;夏季,它阻挡东南季风气流进入黄河流域。这造成了秦岭南北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史前时期,秦岭南北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文明,即以中原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以粟作农业为主的旱地农业文明和以长江流域为核心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水田农业文明。这种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已得到相关考古发现的普遍印证。
南稻北粟的中国农业文明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南稻北粟的农业文明就有初步交流。从公元前3000年末期开始,南北农业文明的交流逐渐深入。商周以后,中国农业文明的南北互补与联系更加密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占领渭河流域,成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开拓者。其后,秦国从褒斜道翻越秦岭,吞并了富饶的巴国和蜀国,并修建了都江堰。因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在地理及农业上的密切联系,致使古代一度将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并称为“关中”。苏秉琦先生就曾经指出:“两大农业区的两种农业体系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有影响乃至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互补等复杂情况。这样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农业格局,一直影响到整个历史时期。”
二、秦岭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形成
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关中“四塞”的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所灌溉地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再加历代所修渠道,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天府之国”。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
秦岭的山林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秦时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隋之凤凰宫,唐代的华清宫等,均修建于此。关中山水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部《全唐诗》就留下了诗篇数百首。
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前后有1100多年,是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当中都罕见,以至于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
三、秦岭与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塑造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这种观念来自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索。传说最早对自然界进行整体把握的是庖牺氏。他创作了八卦,八卦作为观察自然界和天人关系的一种理论思考,毫无疑问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但将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予以系统化的,则是地处秦岭山水之间的西周王朝的周文王、周公旦。他们将数千年以来古人探索天人关系的成果予以凝练,形成论述天人关系的经典作品《周易》。《周易》奠定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基本框架,成为历代思想家进一步阐述天人关系的主要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在关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在儒家文化发展演变中,关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汉武帝用《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对知识分子进行熏陶,汉代所形成的经学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中又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相传老子曾在秦岭终南山的楼观台讲授《道德经》。秦岭南北是早期道教重要的孕育地和传布地。唐代,终南山楼观台甚至还成为“皇家道观”。秦岭还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摇篮”。秦岭西段有麦积山石窟,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多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秦岭中段终南山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策源地。秦岭还是中国佛教各宗派创立、发展的源头。秦岭是中国传统精神交融、碰撞之所,闪烁着传统文明智慧的光芒。
(摘编自高从宜等《道汇长安——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介绍了广义和狭义的秦岭,广义的秦岭气势磅礴,狭义的秦岭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和塑造者。
B.第一部分主要按时间发展顺序介绍了中国农业文明多样性互补的过程,指出了秦国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C.张良把关中称作“天府之国”,“天府”的美称体现了关中“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和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
D.庖牺氏创作的八卦是观察自然界和天人关系的理论思考,为论述天人关系的作品《周易》奠定了基本框架。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主体分三部分介绍秦岭,每部分的论述都以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基础。
B.由文中可知,“关中”所指的范围也有所不同,可指关中盆地一带,也可指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
C.关中之地具有优良的农耕生产的条件,这些优势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
D.《周易》《道德经》以及麦积山石窟中保留的艺术品,都体现了秦岭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文中描述的秦岭特征的一项是(3分)( )
A.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韩琮《骆谷晚望》)
B.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贾岛《题安业县》)
C.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D.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4.本文多处使用引号,引用相关内容或词语进行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节选自《道汇长安——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假设你是某电台文旅频道的主持人,需对其中“道汇”的内涵做具体解读,以突出秦岭的地理、文化特征,请结合全文写出你解读的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
陈思呈
村子里的老式房屋,是瓦片做的屋顶,新修的那些却自甘堕落,屋顶都由两块铁皮中间夹着一大片泡沫。这是为了省钱,听说也能够隔热,但有个大问题,我不能忍。
那天晚上我刚抵达这个村子,洗漱完毕正要入睡。就在醒和睡的夹缝里,头顶正上方一声锐响,有物体砸落屋顶,仿佛刺客正从屋顶用轻功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