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3090字。
大堰河——我的保姆
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排比、细节描写等手法。
2.读赏诗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做到读中起,诵中收。
3.体味诗人对乳母大堰河的敬爱与赞美之情及对旧社会的控诉与诅咒。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比、排比、细节描写等手法。
2.读赏诗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做到读中起,诵中收。
3.体味诗人对乳母大堰河的敬爱与赞美之情及对旧社会的控诉与诅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 年问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早期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艾青在其《诗论》中曾说,诗人写诗的“工作”,就是“和一切最难于处理的题材搏斗,和各种形式搏斗,和复杂的文字与语言搏斗”。而“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 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对比、排比、细节描写等手法。
2.读赏诗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做到读中起,诵中收。
3.体味诗人对乳母大堰河的敬爱与赞美之情及对旧社会的控诉与诅咒。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本诗大量运用对比来表达情感的手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首先我们走进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任务一:1—3 节,大堰河与“我”的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我们知道大堰河是这首诗的主要人物,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大堰河呢?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前三小节诗歌,边听边思考:大堰河与“我”是什么关系?
从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来,大堰河是一个连姓连名都没有的、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农妇,而“我”是“地主的儿子”,“我”与她之间是一种特殊而有意味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概括为,本应对立,实则和谐。对立是从阶级出身而言,和谐是从母子的情分来说。
任务二:第四节的中心意象
下面我们接着来看第四小节。
先请一名女同学来读这一节,请大家边听边思考:这一小节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我们这名女同学,对诗歌内容理解得非常准确,将中心意象在朗读过程中,已经进行了重音强调。
“厚大的手掌”是本节的中心意象,十分耐人寻味。诗人不说“温柔的手臂”之类的词语,而说“厚大的手掌”,尤其是这节中间那一连 8 句的小意象群,在搭好了灶火之后,在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把小儿被柴刀砍伤的手包好之后,在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拿起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