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下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20 13:43:4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130字。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资料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二、题目解说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记”,游记。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
  三、背景资料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四、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函胡(hán hu) 磬(qìng) 桴(fú) 铿(kēng)  硿(kōng)
  鹘(hú) 磔(zhé)   噌(chēng)  吰(hóng) 罅(xià)
  窾(kuǎn) 镗(tāng)   鞳(tà)     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