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070字。
安徽省池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已没有多大的启示意义。
B. 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 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塑造着、强化着甚至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 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D.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模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 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另外多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辟性。
C. 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D. 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在历史中追寻,也能从当下发现,这对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很有意义。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C.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则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
B.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C. 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
D. 材料三侧重从崇尚现代文明的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而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
5.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下面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将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门子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判决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让薛家给冯家多赔了点烧埋银子,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已没有多大的启示意义”错,应该是“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B.“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误,结合原文“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可知,原文是说“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并非“决定”。选项“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曲解文意。
C.“差序格局旧有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错误,结合原文“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知,原文是“一定程度的改变”,选项“根本性改变”于文无据。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乞丐
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②“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