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300字。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走进语文世界】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一个个新的焦点不断出现:超导现象、纳米技术、互联网、克隆、基因工程……密切关注科技新动向的你也许在思考:电脑会像人一样思考吗?人能够克隆自己吗?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吗?
科学就在你身边!
【名师细说教材】
走近作者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笔名萧勇、久远、叶扬、叶艇。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教授,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1951年开始发表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新著为《叶永烈自选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作品曾在美、英、法、日等多国出版或发表。其作品数十次获奖。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他的读书格言是:“只要勤奋读书,书就会给你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 ”他的读书方法,作者说:“我把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泛读的书。读这样的书,是为了拓宽知识面。我读的时候,往往速度很快。读着读着,读到自己很感兴趣的部分,就赶紧降低阅读速度,细细读了起来。过了这一部分就赶紧降低阅读速度,细细读了起来。过了这一部分,也许又恢复了快速阅读。另一种是细读的书。这些书往往与自己的专业直接有关,我不仅细细地读,而且反复读,务求弄懂弄通。”
写作背景
1960年8月24日,科学家在南极洲测得了-88.3℃的低温数值,这在当时是从来没有过的最低气温记录。难怪人们把那里称为“世界寒极”。 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物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
20世纪初,英国著名探险家斯科特率领一支船队,浩浩荡荡直奔南极,南极洲遥遥在望了,探险队员们都在紧张地为登陆做准备。突然船上的油库焊缝上的锡变成了灰色粉末,焊锡口全裂开了。于是这次探险活动被迫中断。这个谜,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科学家才弄明白,原来寒冷像魔术师一样,把锡块变成了锡粉。
研究各种物质在超低温世界里的性质,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物质构造的本质。
科学家们发现,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翁纳斯在一次低温下测量水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温度下降到-269℃的时候,它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超导电性的物质,叫做“超导体”。以后,又接连发现,铝、锡、铅、铌、钽等金属,在一定的低温环境里,也具有完全导电的超导电特性,至今已获得几十种金属、几千种合金及化合物的超导体。采用超导体这门新技术,通讯卫星的重量可减轻到 2公斤多一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以高达几十亿次;悬浮火车能够离开轨道一定的高度,以每小时500~1000公里的速度运行;……
目前,人们利用超低温技术,把空气降温加压制成液态空气。然后再慢慢蒸发、分馏,便可制得纯净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氩气等。几年前,我国试制成功一种空心里边流着液态空气的“冷刀”,做起手术来,能起麻醉、止血作用,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为了彻底揭开超低温世界的秘密,科学家们正在顽强地向绝对零度进军,让它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字词
1、字音
萤(yíng)火虫 荧(yíng) 氦(hài)气 分馏(liú)
氖(nǎi)气 氩(yà)气 镊(niè)子 膨胀(péng)
摄(shè)氏度 钽(tǎn)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的很利害(多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