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练习1
- 资源简介:
约6270字。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阿房宫赋》,(原文略)完成1~4题。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本义与“室”同,在上古时代,就是指一般住宅,无贵贱之分。但“宫”与“室”所指范围有广狭之分:“宫”指整所房子,包括院墙;“室”指房屋内部。
B.四海,古人曾认为九州大地的周围全是海,因此“四海”指天下,即世界各地。
C.辇,君王及后妃所乘的车,如“辇来于秦”。
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篇先用四个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第2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间接写美女之多,宫女命运之惨,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C.第3段中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D.第4段中作者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统治者不要重蹈秦国灭族的覆辙,意味深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杜牧写这篇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却为何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二)阅读《六国论》,完成5~8题。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考”“先父”“先祖父”等。
B.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如“至丹以荆卿为计”中的“卿”。
C.嬴,姓,特指秦国,因秦君主姓嬴。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嬴”。
D.故事,先例;典故。如“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即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作者先用双重否定句,继而自行设问,更加突出这一论断。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