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复习练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18790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朱熹所下的赋、兴、比的解说,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和比都容易明白,惟独兴却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看《诗集传》中他所定为兴诗的许多篇,还是一个茫然,朱熹自己审定的许多兴诗,不但不足以证明他的界说,反与赋、比两类相混,这如何可以使得我们明白呢?
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新做媳妇的难,不在于阳山顶上有了一只花小篮。它们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篮”与“难”是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多许难”,觉得太突兀,站不住,不如先唱了一句“阳山头上花小篮”,于是得了陪衬,有了起势了。至于说阳山乃为阳山,是苏州一带最高的山,容易望见,所以随口拿来开个头,倘使唱歌的人要唱“新做媳妇多许好”,便自然先唱出“阳山头上一丛草”了。古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一样,这句话原与下边一点没有关系。只因若在起首就说“十三学织素”,觉得率直无味。加上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来是可以用“徊”字来起“衣”“书”的韵脚,二来是可以借这句有力的话来作一个起势。
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关关雎鸠”的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作这诗的人原只要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嫌太单调了,太率直了,所以先说一句“关关雎鸡,在河之洲”,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只在“洲”与“逑”的协韵,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淑女与君子的“和乐而恭敬”,原是作诗的人所绝没有想到的。八百年前的郑樵,他早已见到这一层,他在《读诗易法》中说:“‘关关雎鸬’,……是作诗者一时之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他对兴的解释是极确切的。
在苏州的唱本中有两句话,写尽了歌者的苦闷和起兴的需要:
山歌好唱起头难,起好头来便不难。
(摘编自顾颉刚《起兴》)
材料二:
颉刚兄,关于兴诗,弟有三个意见。
《诗大序》及《毛诗传》所谓“兴”,似皆本于《论语》中“诗可以兴”一语。其义殆与我们所谓“联想”相似。《毛诗传》里说兴诗,太确切,太粘滞,简直与比无异,或是为开示来学之故。其实照《诗大序》《毛诗传》,兴确是比之一种,不过涵义较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认为,《关雎》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
B.顾颉刚认为,兴诗首句因韵脚而对后文起了陪衬作用,其实在内容上没有关系。
C.郑樵认为,起兴句是创作时偶然所得的,作者并没有考虑它与下句的意义关联。
D.朱自清认为,民歌中一些起兴的句子因朗朗上口、传唱久远,渐渐会变成套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对兴诗的解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说明《诗集传》的学术价值不高。
B.朱自清并不认同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曹操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兴,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
D.一些学者常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托辞,朱自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顾颉刚“起兴”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简单地说,兴就是把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
B.兴,从其起源上看,在性质上并非属于形式的范畴,而属于内容的范畴。
C.《采苓》首章以“采苓采苓”起,下章以“采苦采苦”起,乃“韵换而无意义,但取音节相谐”。
D.《王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戍甲之劳;《郑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兄弟之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取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