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检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270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题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3年5月10日上午9:0011:30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应、融合统一的产物。
“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14】所说的“S←→AT←→R”那样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在这一公式中,我们用S代表客体,用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过程;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A←R”的过程。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反复的。第三,“感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产物。
(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
材料二:
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觉。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老“他”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
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理想读者,就像经典作品只能为少数人欣赏一样。“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丫头,即使看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影响是审美感应产生的基础,主客体互相渗透,合二而一,美可以由此产生。
B.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的感受各不相同,当他们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能感受到一种远别重逢的熟悉感。
C.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的种种事件。
D.读者通过理解书中人与事、情感与情境,也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产生前文所说的“亲切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涉及“感应美学”,但论述的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理论阐释,材料二侧重实践运用。
B.感应美学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却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
C.两则材料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
D.成为文学作品“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亲历亲闻”,二是揣摩体验,后者对于多数读者更重要。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4.请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分析贾宝玉对《红楼梦十二支》从觉得“无甚趣味”到成为“个中人”的过程。(4分)
5.学校成立了“家乡文化生活”研究小组,正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由你负责路线拟定和写作导游词。请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列出这两项工作的注意事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奔生
李水康
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疼爱和无助,让我不容思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