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3月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90字。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3月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
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先民们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出生命并无私承载和维持生命的延续,他们对天地日月进行的思考,成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的滥觞。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无私养民的优良品格,效法自然,公平惠及,万类不遗。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孔子至卫国,见人口繁庶,即表达出安置百姓应先加以“富之”再施以“教之”的见解。他所期求的富民之策,不仅意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还需依势顺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将“养生丧死无憾”视作王道开端。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清晰地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产业代表人民富裕,是政治稳固、国家安定的基础。《管子》一书集中吸收先秦各学派思想,在《治国》《牧民》诸篇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突破儒家学术范围,上升为整个知识界的思想共识。
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才是共同富裕,才是古代传统社会真正的“治人”标准,这种以保养生民、促进民生、藏富于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绵延传承几千年,构成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历朝君主和广大民众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人民日报》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这其中,除了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相关制度,也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三次分配所指向的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早已有之,多元的社会力量也一直都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的社会土壤中,家庭是进行道德实践的首要场所。这种道德实践融于家庭生活,体现在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过程里。在“推己及人”的机制下,个人将自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朴素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
B.为了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经突破了儒家的学术范围,作者列举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以及《管子》的治国之道加以证明。
C.古代传统社会的“治人”标准是要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做到共同富裕。
D.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在分配制度上,既要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相关制度,也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慈善公益事业在我国早已有之,多元的社会力量也曾经在我国的分配制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如果能够发挥家庭纽带的作用,社会成员就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
C.被重新塑造的劳动市场供需模式是数字技术对以往劳动组织关系带来冲击的突出表现。
D.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的影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商君书》曰: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B.荀子明确表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汉代董仲舒、王符曰:“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D.春秋时期有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主张“养万民”“生百物”。
4.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4分)
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做到共同富裕?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王树增
1950年11月26日,北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一片冰雪。白天的气温是零下20-25℃。从中国东北地区吹来的西伯利亚寒风横扫着高原荒凉而险峻的沟壑。一条狭窄弯曲的碎石路从朝鲜半岛东海岸的咸兴一直向高原的深处爬去,蜿蜒伸过狼林山脉凌乱而巨大格皱之中,小路所经过的地方的名字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死鹰岭、剑山岭、荒山岭、雪寒岭……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坐在直升机上往下看,他看见的是一个雪雾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