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17
- 资源简介:
约2610字。
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主备人: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
2、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分析文本,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掌握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重点)
3、通过品味本篇新闻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传递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掌握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重点)
3、品味本篇新闻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传递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难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朗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不懂的字、词、句。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一):(5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导学案识作者、知背景。
2、掌握新闻、新闻的基本特点、新闻的六要素知识。
自学指导(二):(10分钟)
1、请概括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2、请概括本则新闻的主题事件。
3、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融合的作用是什么?
4、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5、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
6、归纳本文的写作技巧。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1、《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四位记者合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2、标题——很简练准确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有引标、主标、副标之分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二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二)1、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