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9/30 21:21: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20字。

  荆荆宜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2年9月27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者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适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约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山水从宗教意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抒写赞颂。
  B.山水画折射出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和观念:既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又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
  C.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荣华富贵后,丘山溪壑、野店村居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寄托,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水画走向成熟。
  D.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趣味是社会变异的直接反映,也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关,尤以老庄和禅宗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画分化为绘画艺术里的一个独立门类,有独立的审美对象,时间上应晚于宗教画。
  B.中国山水画着重抽象思维,即非客观世界,这与西方强调的客观世界迵然不同,中国人认为自然和自我并不对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
  C.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D.古人画卷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家们所表现出的“任性”,其实是他们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
  3.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以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3分)
  A.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D.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4分)
  5.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请你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闻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