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教案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上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7/27 17:23: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3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540字。  第二单元 5.1《老子》四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神仙里,有一大派,他们受玉皇大帝的掌管,呼风唤雨,各显神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道家学说。“道”无形亦无象,但却可以孕育天地万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近道家世界,一起学习《<老子>四章》。
  二、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子就是在这样种背景下总结出了自己的道家学说。精华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三、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五、层次结构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六、全文分析
  1.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2.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
  “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3.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七、中心思想
  本文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哲学思考,人们通常偏执于”有”或“无”的某方面,如“有”“知人”“胜人”等,《老子》则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一方面体现了极强的思辨性,一方面又有一定的指导现实人生的意义。
  八、写作特点
  1、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
  2、语言精练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
  3、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的散文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