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其他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6/4 23:27:5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100字。 文艺美学研究论文
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
刘 晗 
摘 要:现代信息科技使网络艺术成为可能,同时也推动了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的美学精神的生成,具体表现为: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网络艺术反对严格的二元对立,将二者的对抗关系变成合谐的身份融合;在文本的存在问题上,文本的先在性被取消,文本随读者的交互阅读而产生;在文本间的关系上,数码复制使本源与复制品的关系变得模糊,从而实现文本间的拟像生存;在文本的功能期待上,网络艺术放弃了传统精英艺术载道、贯道的外在目的论,呈现嬉戏性与回归游戏的倾向。
关键词:网络艺术;美学精神;交互性;本源;嬉戏
信息科技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网络艺术成为可能。互联网是技术发展的结晶,但互联网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同时更是一种因技术而造就的文化。这种以个人电脑为基础的网络空间造就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群体文化的现代个体文化,其价值旨归表现为,追求民主、自由,鼓励创造、越轨、打破陈规、背弃传统,要求独立人格和自我现实等等。①以网络空间作为息身之地的网络艺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其美学精神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转型与变革。
一、反对抗与身份合流
在传统的艺术观中,作者/读者的界限是分明的,而且彼此的对抗也是十分强烈的。艺术文本由作者生产,作者为生产艺术文本经历了痛苦、承受着煎熬,因此作者对生成的艺术文本负责,同时对艺术文本拥有决定权和终极意义的阐释权。与此相适应,艺术文本的批评也主要致力于追问艺术文本何以产生,将重点放在阐释艺术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上。总而言之,传统艺术观“力求确立作者所意谓者”,而“毫不顾及读者所理解者”。[1](P51)在传统艺术观中读者受到作者的挤压,作者君临读者之上,读者对艺术文本所能做的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显见,在艺术接受过程中作者对读者有着一种先验的优越性。正如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所言:“传统哲学的一个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对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对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因此德里达要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命题进行解构,要在“一特定的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2](P56~57.)执著于这样的追求,其首要宗旨便是摧毁“写作/阅读”、“作者/读者”这样一种二元对立,颠覆写作、作者对阅读、读者的优先性,把长期处于被压制的阅读、读者解放出来,“废除作为阐释主宰者的意图观念,作为起源和权威的作者观念,作为支配作者所‘使用’的话语的人文主义主体观以及虚构作品中的‘人物’存在的观念”。[3](P301)
网络艺术正是这种美学精神的实践者。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