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一中2022届高三实战演练5月冲刺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410字。
2022届高三实战演练5月冲刺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
①在网络"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新的互联网"话术"不断更迭。最近,"林黛玉发疯文络,并在社交平台掀起一波"创作热",各类模仿体、"语录新编"层出不穷,引发热议。
②网络玩梗常玩常新,从"杜甫很忙"到"元芳,你怎么看",从废话文学到发疯文学,从甄嬛体到黛玉体,网友们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断追求新鲜感。不难发现,近年来,古典文"造梗"碰撞,都会引发一波表达狂欢。此次,"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亦是如此。
③网络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是"快乐又实用的文体"."林黛玉发疯文学"又为之赋予更多文化味。在网友看来,它进可嘲讽,退可自嘲,用娇嗔缓解尴尬和焦虑,既委婉表达了想法,又留有一定余地,特别适合网络社交。于是,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风格的一些网络用语、二创视频、模仿视频等开始流行,影视剧中林黛玉怼人镜头也被网友安插上了各种场景。
④当朋友许久没有回消息时,可以发"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当吐槽工作压力大,可以用"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当女朋友怼男朋友时,还可以来一句"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虽然面临"庸俗说"的质疑,但"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也道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
⑤虽是戏言,亦有真心。"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根本上说是源于人们情绪表达的现实需要。在讲究情商和表达技巧的现代社会,如何体面表达、释放情绪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而心思敏感却在表达上率真可爱的经典形象林黛玉,以及被认为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又不乏调侃意味的林黛玉式的表达,这一次成了被学习的"蓝本"。广大网友造梗,抛梗,用梗,或许正是借她之口抒己之情。看似随意,看似发疯,谁又能说里面没有真情实感呢?在人际社交中,这有待细细品味。
⑥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寻找社交共鸣,本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林黛玉发疯文学"这样原本作为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甚至越来越多年轻人不知不觉被裹挟进这场网络狂欢中无法自拔。更值得警惕的是,不要让经典文化的"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网络"翻炒"里失了味道,更不要因为玩梗过度而消解逻辑、稀释意义,最终走向语焉不详、肤浅无聊,让"某某文学"有一天真的沦为似是而非的"疯言疯语"。
⑦过往的经历表明,每一次的网络亚文化狂欢,都像一阵风。在"林黛玉发疯文学"大热的当下,我们或许更该思考,当新梗诞生、热潮退去,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曾经的狂欢记住经典呢?但喧嚣过后,经历了"林黛玉发疯文学"的林妹妹,还能好好地做个"安静的美女子"吗?
(摘编自张冬梅的《"林黛玉发疯文学",一场风过留痕的狂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玩梗常玩常新,互联网"话术"不断更迭,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以及各种体裁都是与古典文学碰撞的狂欢。
B."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的原因是它赋予了更多文化味,用看似戏谑随意的语言来缓解尴尬和焦虑,道出心声,特别适合网络社交。
C.借助网络"发疯文学"等手段来体面表达,释放情绪,这将会成为在讲究情商和表达技巧的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
D.网红为涨粉、赚"眼球"而过度造梗、抛梗、用梗,没有细细品味,完全是经典的娱乐化、庸俗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立足"梗文化"流行的背景,由"林黛玉发疯文络并引发热议进入话题。
B.文章在分析"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的原因时,也分析了其危害,正反对比,思路严谨,脉络清晰
C.文章通过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结合现实场景来证明"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了这一观点,画面感极强。
D.不要让经典文化"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翻炒"里失了味道,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又有生活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疯文学"快乐又实用,其快乐表现为可进可退的口吻和不乏调侃的文学意味;实用则是借
她之口抒己之情。
B.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的"花式怼人"话术巧妙应用到各类生活场景中,各类媒体平台也掀起二次创作热。
C.林黛玉发疯文学原本是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当发展成收割流量的密码甚至让年轻人无法自拔时,是让人担忧和警惕的。
D.每一次网络亚文化狂欢,都像一场风,当热潮退去,如果能引发大家重温经典、反思经典,也算得上"风过留痕"的一点收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材料一∶个人所得税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从其产生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具有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双重功能。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与否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税法制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个人所得税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经历了7次大的修改,随着我国个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和调节分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最新个税规定,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