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解析版)(全国卷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4/4 8:38: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840字。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①廉字的本义是堂之侧边、棱也,引申为直也,即正直。廉也被解释为清也,洁也,即清廉,因此一个官员不贪、不受、不苟取也被称为廉吏。廉还被解释为俭也,省也,即节俭。这是“廉”为人熟知的含义。此外,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含义:一是谨也,自检也,自检敛,即谨慎的意思;一是察也,视也,察举,即视察的意思。可见,“廉”不仅是指清廉、廉洁,还包括了与清正廉洁这一品德相关的一系列品德。
  ②古代对官员的考核,是以廉为根本对官员的品德和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体系展示治国思想的百科全书,《周礼•天官•冢宰•小宰》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汉代郑康成注解曰:“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意思是说,整治政府事务的方法有六件事,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通过这六件事来评判官员,而这六件事都是以廉为本。
  ③根据郑康成的注解,善谓“善其事,有辞誉也”,做事尽职尽责,尽善尽美,在百姓之中享有赞誉。能谓“政令行也”,有能力,能推行政令,把任务完成好。敬谓“不解于位也”,敬,警也,恒自肃警,即时刻保持自我警觉,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不懈怠。正谓“行无倾邪也”即行为正直,能行中道,没有邪曲不正的行为。法谓“守法不失也”,不仅守法,依法而行,而且执法没有错失,既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辨谓“辨然不疑惑也”,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能决断没有疑惑。可见,古人对“廉”的要求不仅仅是不贪污受贿,不违法乱纪,而是有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工作要干出怎样的效果(善能),以怎样的态度干(敬、正),以及怎样干(法、辨),也就是态度、方法和成效。而这六个方面,都是以廉为本。“六廉”这种完整的考核体系在要求官员必须廉洁正直的前提下,还要有所作为,这不仅确保了官场清廉的风气,还杜绝了以不贪为名而不作为现象。
  ④南宋吕本中在《官箴》开篇讲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只要守住这三条,就可以保禄位远耻辱,既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也可得到下属的拥戴。因此,“清、慎、勤”这三字的为官之道,被后人称为“千古不可易”。康熙皇帝曾御笔亲书这三个大字并刻石宣传,训示百官,以“清、慎、勤”考核官吏。从这里看出,“廉”始终是古人考核官吏的首要标准。
  (摘编自《廉:古人考核官吏的首要标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最为人熟知的含义是“清正廉洁”,其他鲜为人知的含义也大都与该含义相关。
  B.《周礼》记载了整治政府事务的方法有六件事,通过这六件以廉为本的事来评判官员。
  C.郑康成对“六廉”进行解读,认为“廉”是个完整体系,包括工作效果、态度和方法。
  D.一个官员,只要保得住禄位,远离耻辱,就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也能得到下属的拥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引用《周礼》等文献和举例论证,论证了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以“廉”为首要标准。
  B.文章先点出论题“廉”,详论以“廉”为根本的全方位官吏考核,纵向深入,最后得出结论。
  C.文章详细解读了《周礼》中的“六计”,顺理成章得出古人“以廉为本”的结论,思路清晰。
  D.文章论证语言准确,生动幽默,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晦涩的文言引文,扫清了阅读障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人对“廉”的理解侧重于“清廉、不贪”,比古人包括清正廉洁等系列品德的理解要狭隘。
  B.明朝清官海瑞任职期间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禁止徇私受贿,属于文中所说的“廉吏”。
  C.“六廉”考核体系是为了确保官场清廉,杜绝以不贪为名的不作为现象,在今仍有借鉴意义。
  D.《官箴》和《周礼》在当官之法上表达不同,但本质上基本一样,都强调以“廉”作为根本。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廉’最为人熟知的含义是‘清正廉洁’”错误,范围扩大。由原文“廉也被解释为清也,洁也,即清廉,因此一个官员不贪、不受、不苟取也被称为廉吏。廉还被解释为俭也,省也,即节俭。这是‘廉’为人熟知的含义”可知,除了“清正廉洁”外,还有“节俭”。
  C.“郑康成……认为‘廉’是个完整体系,包括工作效果、态度和方法”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三段“可见,古人对‘廉’的要求不仅仅是不贪污受贿,不违法乱纪,而是有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工作要干出怎样的效果(善能),以怎样的态度干(敬、正),以及怎样干(法、辨),也就是态度、方法和成效”可知,这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郑康成的观点。
  D.“只要保得住禄位,远离耻辱,就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也能得到下属的拥戴”曲解文意,且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第四段“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只要守住这三条,就可以保禄位远耻辱,既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也可得到下属的拥戴”可知,原文说的是“只要守住这三条,就可以保禄位远耻辱,既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也可得到下属的拥戴”,而不是“只要保得住禄位,远离耻辱,就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也能得到下属的拥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汉州志》:“广汉名区,雒城旧壤……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1934年,原华西大学美籍学者葛维汉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1986年发现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千余件,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1987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断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