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年1月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70字。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年1月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他说: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该命题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或者说是审美的自然。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他认为,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画家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他称之为“林泉之心”。这个审美的心胸,不仅对艺术的创造是必要的,而且对艺术的欣赏也是必要的。对于艺术的创造者来说,没有审美的心胸,就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对于艺术的鉴赏者来说,没有审美的心胸,就不能发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能感受和把握作品的审美意象。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仅要发现审美的自然,而且要创造审美意象。这一点和单纯的鉴赏者不同。
郭熙还认为,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创造审美意象,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这是因为,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不是单一的平面,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他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象是多侧面的,而且是变化多端的。只有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角度的观照,才能对自然美有无穷的发现,才能把握无限生动和丰富的审美的自然。
除此以外,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所谓“饱游饫看”,就是审美观照的广度和深度。他认为山水画的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每一条都离不开“饱游饫看”。第一,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第二,山水画的意象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第三,山水画的形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结合,应该包含“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摘编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材料二: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个审美命题最重要的在于表明画家要有一个崇高的心胸与品格,他称之为“林泉之心”。没有这种品格是不能创作出完美的山水画,不能创作出醉人的审美意境的,即便是直观的面对自然的山水景观做各种不同方式的审美观照,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奢之目临之则价低。”通过这几句话便不难看出画家具有一个崇高的品格和审美心胸的重要性,自然的山水景观的审美价值只有具有崇高品格的画家才能发现与把握,不是随便任何人都能发现的。所以想要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意境,就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崇高的品格,即林泉之心。这种品格不仅对于画家是重要的,对于普通人去理解艺术意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万虑消沉”,即齐以静心。这也是林泉之心。作者认为画家想要拥有这种崇高的艺术品格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培养出来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学习感受来的。“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对于作画者来说,不仅要发现自然的审美,同时也要创造出独特审美意境。从这一点上看,是与单纯的鉴赏者有所不同的。作者认为,逸品的培养不仅仅对于山水画的创作是必要的,同时对于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刘小溪《“身即山川而取之——郭熙《林泉高致》中关于审美命题的论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家要想获得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就必须对它们进行直接的观照。
B.为了发现山水的审美价值,画家必须要有审美的心胸,即林泉之心。
C.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审美形象也有所不同。
D.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命题要求画家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创作者和鉴赏者的区别在于,后者不需要发现审美的自然并创造审美意象。
B.郭熙提出的“价高”“价低”指的不是画作的交换价值,而是山水的审美价值。
C.普通人不可能随便发现自然的山水景观的审美价值,是因为他们缺少审美心胸。
D.画家要想具备崇高的艺术品格,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感受。
3.下列诗词名句,不能够体现“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包含的绘画观念的一项是(3分)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C.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D.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梅尧臣《鲁山山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你认为材料一中的“饱游饫看”是什么意思?请针对山水画审美意象的四条要求中的任何一条,分析该要求与“饱游饫看”的内在关系。(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特殊的手杖
夏艳平
柳楚白是拄着一根长竹竿出门的。
那根长竹竿,原是柳楚白家里的晾衣竿,有两米多长,竖起来,竿头都快顶到了天花板上。
柳楚白看着那根竿头开裂的长竹竿,咧着嘴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