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巩固卷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3 5:50: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5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170字。

  湖北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巩固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这个时期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语言、文字,画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问题曾作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因此,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反映出它所具有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魏晋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与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艺术宗旨:“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的诗清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诗与画各有所长,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和,相互映辉,使诗情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大特征。
  (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然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
  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语言叙述动作。
  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
  D.画家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则以景为象,借景抒情,以情为诗,诗情画意的共同点在于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不能形成诗画合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风貌。
  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之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永恒魅力。
  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的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绘画时,曾经慨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山水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把山水置于最高的地位。
  4.如何理解莱辛所说的诗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979年的鸡 邢庆杰
  故事发生在1979年的春天。
  一大早,吴二嫂就到处找那只棕黄色的老母鸡。可是,她找遍了院里院外,房前屋后,也没见到这只鸡的影子。
  吴二嫂一个多月没见到这只老母鸡下蛋了,每次见了它就骂“宰了你这不着调的玩意儿”,难道它听得懂,跑了?今儿是城里大集,吴二嫂早就打好了谱,今天一早就把这只鸡抓了,拎到集上换成钱,给男人抓药。男人病了五六天了,村里的先生也开好了药方,一直没钱抓药。
  鸡没找到,这集也没赶成,自然也没法给男人抓药。吴二嫂一整天都闷闷的。吃过晚饭,她一个人出了门,想到支书那里借点钱,明天去把药抓了,男人今天咳得特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