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 资源简介:
约4110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当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突入中华大地,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和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中国现代化方见转机、曙光初现。在随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助力与服务现代化的功能渐次增强,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之筑牢民族根基。
其一,以丰富政治智慧服务于执政党治国理政实践。“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了孔子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丰富政治智慧。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己正人、选贤任能等,都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深刻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彰显出德治对国家治理的价值。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党从传统文化“民本”理念中汲取精华,从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与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政治智慧,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根基。
其二,以充沛价值思想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想内容丰厚,在修身重德、贵和持正、守信践诺、敬职尽责、谦恭礼让、尚义勇为、仁者爱人等方面有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讲“信”重“诚”,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传统文化崇仁、尚勇、举贤等具有深刻启示与现实意义。我们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多与传统文化精神联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使之成为涵养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
其三,以正心修身理念作用于人的德性养成与素质提升。钱穆概括中国文化要义为:“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与正心修身理念,教人如何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完美人格、增强责任意识。所谓正心修身,是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是人之为人的存养过程。正心修身是一种功夫,靠的是自律,且要善待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恻隐、仁爱、忠恕、明理,“与人为善”。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从传统文化正心修身理念中汲取思想精华,通过教育引导、道德养成与行为矫正,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服务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强,我国的现代化也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筑牢民族根基。
B.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政治智慧,中国共产党从“民本”思想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发展,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文化根基。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
D. 正心修身是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人之为人的存养过程,既要靠自律,还要“与人为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从历史角度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并提出中心论点。
B. 第二段通过引用论证来阐明传统文化中德治和“民本”思想等政治智慧对国家治理的价值。
C. 文章从治国理政、价值观、个人修养三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D. 文中引用钱穆的话,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做“完人”,蕴含着正心修身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经受住了现代化潮流的严峻考验,而且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
B.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但构成我国现代化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的并非只有传统文化,还有马克思主义等。
C. 汲取正心修身理念中的思想精华,加强教育引导、道德养成与行为矫正,便可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D. 切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辨析其精华与糟粕,提炼精华内容为我国现代化所用。
河南省开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自东汉王景治河理汴后,汴河水道基本固定。自荥阳引黄河水,经浚仪、宋州至彭城入泗水,再由泗水汇入淮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从洛阳西苑引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