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导学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上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2/8 11:21: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10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开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二、学法指导
  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背景资料
  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文题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字音识记
  孺子(rú)怵惕(chù  tì)
  (2)通假字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接纳,交纳)
  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
  (3)古今异义
  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4)一词多义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