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900字。
描形传神文采生——探索记叙文写作的高分奥秘
棠张中学语文组 茆红江
近几年来,高考一直以话题作文试题为主,虽然明确提出可以让考生自选文体,但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仍然深受广大考生的青睐,仍然是大多数考生首选的两种文体。因此,这两种文体的写作仍然是今后高考作文文体的主流。尽管每年有关这两种文体的佳作不绝出现于各种媒体之中,但是大多数考生的这类作文普遍不令人满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不尽人意的问题。它们或是审题不准,或是文体不明,或是感情不真,或是语言不畅等等。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多年来一直不间断这两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为什么至今还会出现这些不如意的情况呢?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下有关记叙文的写法(议论文本文暂时不做分析),当然,记叙文包括叙事散文和小说,它们也可看作是记叙文的扩展和延伸。
一提到写法,就会有不少人反对“作文指导”,认为“写作没有共同的方法”“作文法是‘悟’出来的”。其实,他们忽略了一条客观规律:客观事物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掌握的。我们可以通过探索一些记叙文体裁优秀例文的写作(为了更好更深刻的说明问题,我大多数举了一些世界文学的名家名著,望读者见谅),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写作经验,借鉴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记叙文写作。
在平常的作文批改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两篇题材相同的记叙文,一篇为人们所接受,深受赞扬,得到高分;另一篇却遭到拒绝,受到批评,得到低分。其原因何在?比较一番,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两种认识:
第一、二者构思不同。两位作者可能选取同样的事件,即选取相同的题材,但是他们对事件有着各自不同的安排,即构思不同。由构思不同,产生了作品的质量优劣、水平高低之分。这取决于作者的思维能力。当然,我们要尽量使文章的构思与描述实现完美结合。在二者不能兼得之时,我们应注重描述,美国文艺理论家约翰·盖利肖曾说过:“区分出第一流作家的是描述,而不是构思。”我们反对那些语言枯燥乏味、只凭惊险怪诞的情节哗众取宠的低劣之作。
第二、二者描述不同。这是最大的差别。有的记叙文不仅题材相同,而且它们的开端部分、主体部分,甚至结尾部分也相似,那么,为什么一篇被人们所接受而另一篇被人们所拒绝呢?仔细分析,我们很清楚地发现原因所在——在于文字语言描述不同。善于描述者,则文章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反之,则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即描述缺乏艺术性。什么是描述,它与叙述有何不同?我们常说的“叙述”只是简单地列举事件,它只说某件事发生了,而不交代怎样发生,有哪些影响,也就是它只强调事件的结果,而不注重事件的过程和作用。举个例子“人物的笑”。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有很多人在笑,他们各自笑得不同,有的笑得很好看,有的笑得很难看,有的大笑,有的小笑。”至于具体笑法是怎样,“好看”“难看”在何处,“大笑”“小笑”各有何不同,叙述者没能进一步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来,从而给人印象不深刻。而描述不是这样的,它要形象化、生动化地描写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及其影响,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印象又是感官感染力的总和,因此,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述必须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样才能对读者的感官造成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一种真实感。例如“笑”,不仅要交代了人物笑的事实,而且也要生动形象表现了笑的动作的过程及影响。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圆”,在凤姐、鸳鸯的一手导演下,刘姥姥装猪逗乐,引的众人哈哈大笑。到底怎么个笑法?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各具情态的“群笑图”: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了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家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发怔,后来听出来了,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嗳呦’;宝玉躺在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儿’;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