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主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7730字。
北京八中高三语文学习质量自我检测
2020.2.22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表面上公众自由地操纵手中的媒介,但其注意力却常常成为两大传统权力逻辑的俘虏:资本利益驱使商家借助网络炒作大发横财,权威对信息的控制也依然存在。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难以吸引眼球,而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后果。当对信息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取代webl.O后,个人媒体蛾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取材于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网络媒体中,人们可以更自主地选择、更自由地表达、更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进而实现具体的信息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化的网络媒体有助于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有助于人们参与公共事务、提升社会影响力。但现实中的网络媒体要远比其理想化图景复杂,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网络媒体难以摆脱商业利益的制约,一些运营单位为追求转载量、社会轰动效应及其背后的利润,不惜沦为“标题党”“狗仔队”,大量传播未经甄别、核实的信息。网络媒体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往往被混淆,大量揭秘性传播、透露个人信息的无意识传播,乃至“人肉搜索”的攻击性传播屡见不鲜。
(取材于冯若谷、钱明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首场主题日活动中,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相关负责人提到,截至6月份,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2.77亿。此外,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我国网民不仅数量持续增长,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加上网络消费渐成风潮,无现金社会在许多城市成为现实,如果不建立科学的媒介教育体系,任由青少年自己摸索、自由使用各种新媒介,势
(取材于张贵勇、李艳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A. 能正确认知新媒介,并时刻保持警醒,冷静选择
B. 会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
C. 阅读、鉴别信息,会使用新媒介表达、传播思想
D. 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新媒介”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媒介能够发挥技术民主的优势与潜能,从而摆脱资本与权威的影响
B. 新媒介发展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对使用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高要求
C. 新媒介要求受众具有更高的媒介能力:既能接收信息,也能传播信息
D. 新媒介产生的海量信息中,非理性言论自由泛滥,易让受众产生误判
3.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信息传播能成为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B. 网络传播的信息都能产生社会轰动性效应
C. 网络信息匿名发布,信息真实性难以考证
D.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广泛,伦理失范常发生
4.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转载:“载”读作zài 意思是“刊登”
B. 甄别:“甄”读作zhēn 意思是“审查”
C. 混淆:“淆”读作yáo 意思是“错杂”
D. 谩骂:“谩”读作màn 意思是“蒙蔽”
5.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
【链接材料】
电影《搜索》简介:
叶兰秋被诊断出癌症,精神恍惚的她在公车上拒绝给老人让座而引发争执。此事被电视台记者刻意报道、追踪和引导,成为社会热点事件。随后叶兰秋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公之于众,人们竞相转载、丑化,甚至谩骂、攻击,最终叶兰秋不堪重压,自杀身亡。
6. 下列为材料三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B.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C. 媒介教育应成青少年必修课
D.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媒介素养
7.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媒介教育”目的的一项是
A. 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减少网络乱象发生
B. 发动学校社会跟进构建媒介教育体系
C. 理性地认知新媒介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D. 加强媒介消费理性提高批判思考能力
8.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答案】1. D 2. A 3. B 4. B
5. (1)电视台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而违背操作规范。(2)受众受电视台的“权威”影响,盲听盲信;缺乏理性判断,侵犯叶兰秋的个人隐私,攻击性传播。(3)都违背了媒介伦理非暴力和最小伤害的基本原则,网络暴力导致叶兰秋自杀。 6. C 7. B
8. (1)新媒介发展迅速,信息复杂,舆情多变,须提升新媒介素养来适应。(2)网络新闻伦理失范行为多发,影响网络舆论环境健康发展。(3)青少年网民增加,但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不高,又缺乏媒介素养教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概念相关的语句,对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与材料一最后一段有关,在原文里讲“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①,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②;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③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④;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