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小题,约8250字。
2006上海市部分区县高三语文调研测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06.4
(一)、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8分)
①作为“人”学的儒学,要树立起以“仁”为至德的理想人格的标准,引导每个人追求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必然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那么,儒学是否肯定独立的人格价值的存在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整个儒学体系就表现为一个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仁学体系。只是儒家所理解的人的价值,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把道德价值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因此,他们对“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人类所特有的道德现象着眼的,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也就成了完美的道德人的追求。
②在夏商西周时代,上帝宗教神学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犹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一样。人们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产物,神支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除了虚幻的“神”的价值,根本谈不上任何个人的地位与价值。至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大变革,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在对自身力量的反思中开始发现自己的价值,提出了神“依人而行”、 “吉凶由人”等观念。从孔子开始,则完全把视线由天神转向了人自身,孔子充分肯定了独立人格的存在,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仁德。这一肯定确定了儒家在认识人格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③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志”的问题上。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并非深远莫测、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有能力达到的,“匹夫”之“志”不可夺,“志”即是每个人的价值之所在,只要能“立志”、“行志”、“守志”,对个人意志有坚毅的执著,便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达到理想人格的标准,亦即达到“仁”的境界。孟子也和孔子一样主张“尚志”,并解释“尚志”即是行仁义,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行仁德的能力,即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总之,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道德人格的追求,突出体现在立志上,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个人的志向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必要时应该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从孔孟到以后的历代儒者都要求“志士仁人”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应该说是一种强烈推崇个性的道德理想。
④儒家的“志”,当然有阶级的内容,但是,一方面,这种舍生取义的道德操守在历史上成了无数志士仁人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支柱,直到现在仍积淀在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2题。(20分)
芦 苇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