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8400字。
2006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勒lè 勒令 勒逼 勒紧 敲诈勒索
B.便biàn 便道 便服 便捷 大腹便便
C.落luò 落差 落难 落款 落落大方
D.识shí 认识 标识 识别 目不识丁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迅速下降,这反映出人们对美国经济出现的 的担心大大增加。
②经过三年的努力,她如意地考进了大学。她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 着老师们的心血。
③她想了几秒钟, 出一个数目,考虑到这个数目不会招致平时节俭的父亲的拒绝和惊骇。
A.衰萎 贯注 核计 B.衰退 灌注 核计
C.衰萎 贯注 合计 D.衰退 灌注 合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价值的构架里,中国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群体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个个体文化。
B.针对班级学生各科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班主任王老师把学生组成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帮助。
C.不管阅读什么文章,我们都应当口诵心维,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这样才会有大的收获。
D班主任周老师的一番耐心细致的开导如醍醐灌顶,让我们大家的心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我们都笑起来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几年来曾被金钱至上的思想束缚下的人民群众,随着思想认识的逐步提高,也逐渐觉悟起来了。
B.一种为家庭提供清洁劳务的计时服务,近日在贵阳市格外走俏,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一条道路。
C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明年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准备事先做好相关工作。
D银行表示,可能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的城和市虽然出现得很早,但城和市却没有必然联系,城是防御工程,市是物物交换场所。称得上城市的城起源于西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奠基于秦汉,消亡于建国初期。有城墙的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因为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根深蒂固,建城设市必须由官府决定。因此,由社会经济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城市很少,像宋元明清时代全国著名的大镇,即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繁荣,都不能算作城市。
在中国,只有到了城内或城的附近设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仅有市而无集中的居民,或者仅有集中的居民而无市,仍然只能算是单个的城或市,都不是特定意义上的城市。城市并不一定有城,但必须有市,才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