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课后练习(7份)
- 资源简介: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二单元(7份)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docx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二单元 二、王何必曰利.docx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docx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二单元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docx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二单元 三、民为贵.docx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二单元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docx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二单元 五、人和.docx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课后篇一起提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D.什一,去关市之征
解析A项,“颁”通“斑”;B项,“反”通“返”;C项,“蚤”通“早”。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解析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②数罟不入洿池" )┤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野芳发而幽香" )┤
C.{■("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
D.{■("①非我也,兵也" @"②弃甲曳兵而走" )┤
解析D项,武器。A项,几,表数量/密。B项,开仓赈济灾民/开花。C项,只,仅仅/同“值”,价钱。
答案D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之:①和②相同,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④是动词,往、到。
答案B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解析A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B项,仰望,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指抬着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C项,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D项,古今都是指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是非君子之道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B、C、D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9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
……
二、王何必曰利
课后篇一起提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 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D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C.何以利吾家
D.鸡鸣而起
解析C项,“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B
4.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
解析C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省略句,又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
(李觏《李觏集》)
5.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孟子的态度是 ;其理由是 。
李觏的态度是 ;其理由是 。
参考答案利不可言 言利会误国 可以言利 谋利是人之常情
6.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