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活动中雅俗文学的区分与互动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其他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4/27 13:25:1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000字。
“文艺理论”期末论文
论文学活动中雅俗文学的区分与互动
专业:文艺学              学号:05210428        姓名:莫 瑕 
    内容摘要:雅俗文学概念的争论很早以前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内容重点在于通过对作品再现现实世界时经验方式的差异、作品在传达情感方式时的差异、作品在被接受时效果的差异、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差异、作品在表达思想深度上的差异等五个方面的论述来比较雅俗文学的相异之处,并强调雅文学在反映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生活时所具有的深厚艺术韵味,强调雅文学对于现实人生隽永深刻的影响。再从通俗文学自身特有的作用及读者的精神需求等方面论述雅俗互补,雅俗互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雅文学的地位与价值是通俗文学所不能企及的,应探索一条以高雅文学提升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不断“升格”和“雅化”的路子,使文学创作、欣赏的品位提高,从而促进世界文学以更高的格调和水准走向新的繁荣。
    关键词:雅文学   俗文学    区分   互动           一
     文学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出现了,雅、俗之分也早已体现于《诗经》中“风”、“雅”、“颂”的文体区别上。宋郑樵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孔子认为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还有“兴、观、群、怨”的功能。此处的“诗”即《诗经》中的“风”诗。“风”诗来源于民间大众,具有“俗”文学的通俗性和世俗性。由“风”而“雅”,从民间创作转入个人创作,形式、结构、情感逐渐复杂,篇章规模也更为宏大,诗不再像“风”那样粗犷、豪放,有了文人加工、修饰的文学性。“雅”、“俗”遂有风格的分野。同时,“雅”的功利意识初步显露,诗歌是否承担官方或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理念也是区分“雅”、“俗”的一个重要尺度。
雅文学可以说是主流文学、正统文学。雅,正也;又是高尚、美好的意思;古代又指中原地区。《荀子·荣辱》:“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同书《儒效篇》作“君子安夏。”雅、夏,均指中原。所以雅文学即居于国家中心之社会上层及文人士大夫的文学,自然也是被视为正宗的文学,高雅的文学,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文学。
什么是“俗文学”? 显然,俗文学是与雅文学相对而言的。郑振铎先生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中国俗文学史》。他在书中说:“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说,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这个定义大致是正确的。按照学术界当前广泛认可的界定,通俗文学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模式,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兼顾“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 是一种主要面向广大市民,“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1 。
“雅文学”和“俗文学”这一对概念无疑是当今文坛使用得颇为频繁的术语之一。但是,很少人能对其概念区分作出较为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而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雅俗文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许多今天被视为雅文学加以广泛研究的文学作品在相当长时间被视为俗文学,例如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话本小说、杂剧传奇;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