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实战训练:《马说》(2份)
- 资源简介:
《马说》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1.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 外见(xiàn) 祗(zhǐ)
一食(shí) 一石(dàn)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
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⑹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其道:鞭
《马说》实战训练
一、(2019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真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C
2.B
3.B
4.(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
1.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