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三步训练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这一意义来理解,承担着语言文字教学的语文,我们把它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画个等号也并非夸大其应用范畴,这就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实际的“大语文观”。按照这种理解,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就变成了“沧海一粟”,而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如何抓住这“一粟”中的精髓之处,教给学生一语文学习之法,或一认识世界、阐释世界、读解深厚的民族文化生活之导向,则是当今语文课上阅读教学首应考虑的问题。下面我就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以例授之一法:<br>
一、读解语言<br>
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带着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对特定时期世界生活认识、释解的语言文学作品,所以对它们的理解分析,首先要学生做到课下搜集与本作品、作者有关的资料,了解作品诞生的时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思想变化情况。其次要通读全文,解懂语言,走入文境,粗解文意。最后,精读、精析重点语句及段落,把握主旨。重要的是在这些读解语言的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养成其主动学习的习惯,训练其探索思维。<br>
二、训练思维<br>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思维训练的优势,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程序和思维成果的再现。作者在形象思维过程中,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参与和指导,所以在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会使学生得到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br>
1、理清思路,训练逻辑思维<br>
以《风景谈》一文为例,此文的学习,如不能理清思路,很难抓住作者谈风论景的真正用意。而要想揭示这篇文章作者的思路就不能不涉及到以下三个不同的层面:①自然风景→政治目的→哲学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②主次议论的三个递进层次:自然是伟大的,但人类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人类的民族精神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又有三种不同情况:当自然风光和人的精神都很美好时,二者“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当自然风景十分原始时,人类精神成为自然的主宰。当自然条件很贫乏的时候“人类创造了第二自然”,这样一来,“织成”→“主宰”→“创造”就又成了一个递进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通过阅读分析,深入考察了这篇文章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准确地摸到了作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主次演变、步步推进的思维过程,揭示了作者的思路,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br>
2、把握思想情感,训练情感思维<br>
对于有些文章,只分析它的表面结构,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倾向,这就要通过筛选主要信息,把握住作者情绪发展的线索,才能掌握作者真正的思想倾向之所在。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表面结构顺序也只是“出家门→游荷塘→回家门”<br>
仅凭此我们不能真正把握住作者的情怀和思想。这就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