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致大海》教案<br>
<br>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br>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br>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br>
教学手段 讨论<br>
教学过程<br>
一、明确要求:<br>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br>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br>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br>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br>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br>
二,明确讨论题目<br>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br>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br>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br>
三,学生讨论<br>
四,讨论发言<br>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br>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br>
普希金诗 <br>
舒婷的诗:<br>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br>
回忆-儿时的生活<br>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br>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br>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br>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br>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