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0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br>
<br>
教学目的及要求:<br>
1、掌握17个字词的意思,3个词的义项,了解3个句式。<br>
2、初步领会孟子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色。<br>
1、 1、 理解孟子主张行五道,制民产,省刑薄赋,中孝悌之义的“仁政”论。<br>
教学重点及难点:<br>
1、帮助学生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br>
2、理清全文思路,帮助学生背诵。<br>
教学时数:3课时<br>
预习安排:<br>
1、仔细阅读课文和注释<br>
2、阅读文后的知识短文。<br>
3、思考下列问题。<br>
(1)根据文章内容思考,当时诸候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br>
(2)给全文划分段落,并阐明理由。<br>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一张。<br>
第一教时<br>
一、导入新课<br>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课选自《论语》,《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被称为“孔圣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还有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自居,被后人封为“亚圣”,他就是孟子。<br>
二、简介孟子(请学生参看知识短文)<br>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子思 (孙子孙,名伋jí)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腾、魏等国。当时“天下万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文德”,认诸候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br>
(补充: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2)反对不义战争;(3)性善论;(4)糟粕“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r>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扬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br>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1)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2)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br>
(结合《得道多助而失道寡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r>
三、检查预习题,理清全文结构,初步熟悉课文。<br>
补充:(1)介绍梁惠五;(2)五道(仁义)霸迈(武力) (3) 齐读课文<br>
1、 1、 提问:根据文章内容思考,当时诸候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br>
2、 2、 明确:“争夺人力”是各诸候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战国时代,各诸候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