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指导及训练<br>
重点、难点:<br>
一、了解本文写作背景。<br>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当时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国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人民群众风起去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人”的支持。<br>
二、了解本文主旨和写作特点。<br>
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兴利除弊,才能兴国的道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写邹忌以自己亲友的事设喻,讽劝齐王去弊纳谏。第二部分(3—4)写齐王纳谏,一年后四国来朝。<br>
本文写作特点有:<br>
(1)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br>
邹忌从人们奉承他比徐公美事中,展开联想从小到大,由此及彼,从家庭琐事扩展到国家大事,提出国君纳谏的重要性,使齐威王受到启迪,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br>
(2)文笔轻灵细腻,人物刻画细致入微<br>
文章篇幅短小,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成功的动用了细节和对话,表现了邹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齐王贤明的君主形象。<br>
(3)叙事简洁,剪裁巧妙<br>
如写徐公的美,只用了“齐国之美丽者也”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他比邹忌更美,像这样语言简练的例子,在文中随处可见,另外在剪裁上运用了三三相对的安排:首段是邹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末段是齐王下令纳谏悬赏的三个等级和纳谏后三个阶段的巨大变化。这种巧妙的安排既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美,又使语言整齐有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