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19届高三四模考试语文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410字。
石嘴山市三中2019届四模考试语文能力测试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文学翻译重在译出原作的精气神,译出原作的风格之美,翻译批评家同样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 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 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 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 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 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 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钟书语),即风 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 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 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 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 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 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 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 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 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 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 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 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 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 19 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 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 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 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30 日 24 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 与“内”。
B. 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 了原作的精气神。
C. 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 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 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 “信、达、雅”的要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 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 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 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 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 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 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 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 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 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 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 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 近 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 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淘汰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