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四)
-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12220字。
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四)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视道德为人的首要品质。孔子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子女爱其父母以及人对弱小生命的怜悯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价值,这种价值选择着眼于人的德性提升而非自保和侵占。道德的价值选择使中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从社会生活角度,人的德性提升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这就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很难形成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的团结互助,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劲往一处使”。从文化建设角度,人的道德本性作为人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人的互助友爱作为人际交往的要求更是令人向往的,因此道德价值取向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价值认同,甚至还能在不同文化间达成价值共识。历史上中原文化不断吸引和吸纳周边文化发展自身,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种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更能促进文化融合、共谋经济发展。
西方传统的形式逻辑主张性质单一的最高原则来统摄一切。马克思则批判继承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以对立统一深刻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此相通,中国文化主张任何事物都是差异基础上的统一。《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儒家讲“和而不同”,道家更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辩证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善于包容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尤其在矛盾融合中创新发展理念、寻找发展契机。作为中国道路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运用辩证思维创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尝试。
道德价值理念与辩证思维方式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易传》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表达了中国文化“进取创新”和“包容守成”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既有道德上的不断提升,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创造。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和实干精神,而且还培养了每一个体对自身和家国强烈的责任担当。
实际上,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是内在相通的。《中庸》指出,人的道德修养是以至诚之心明了自身德性,进而推己及人,帮助他人和万物实现各自本性。这一道德修养过程即是参赞化育的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使中国道路的发展拥有不竭动力。
(摘编自王海英《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怜悯之心与孝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这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
B.德性的提升要依赖“立人”“达人”才能实现,否则会形成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
C.“阴阳之道”“和而不同”“福祸相倚”“对立统一”均渗透差异基础上的统一理念。
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来源于道德价值观念与辩证思维方式的共同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从社会生活与文化建设两个角度论述第一段中“凝聚力”形成的原因。
B.第三段侧重从认识世界角度论述中国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在矛盾融合中创新。
C.第四段引用《易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坚韧性格的重要作用。
D.第五段进一步论述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的相通性,照应开头内容,结构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的团结互助和获得价值认同,从而产生创造力。
B.辩证的思维方式能使中国善于包容不同,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形成凝聚力。
C.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培养的每个人对自身和家国的责任感才是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
D.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是内在相通的,因为道德修养过程即是参赞化育的建功立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9月15日,2018全国科普日活动拉开帷幕。这项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14年成功举办的全国性科普活动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范围最广的科普活动。
当朋友圈里不再大量转发那些所谓的养生文章;当诸多伪科学谣言在公众传播过程中被各个击破:当人们开始愿意相信科学、使用科学……这些生活中的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