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一千个读者”和一个“哈姆雷特”
——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缺席和回归问题
◎干方田
【内容摘要】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改善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但同时也出现了文本缺席的情况:文本被纷扰的现代媒体所取代,在没有读懂得情况下,被无限制地拓展,文本的解读没有作者出场,没有创设作者、学生和老师的三者对话。笔者认为可以从“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创建学案,全方位地了解课文,挖掘课文,充分做好课前预设,带领学生,构建老师、学生和作者的对话等几个方面落实文本的回归工作,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 键 词】文本缺席 文本回归 “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哈姆雷特”
【正 文】
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和个性化的体验,要求阅读教学让学生读出自我。但是实践中,我们往往从这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为了读出自我,我们抛弃了文本;为了读出个性,我们允许学生歪解。一千个读者是读出了“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不是“哈姆雷特”,那是“唐吉诃德”,是“贾宝玉”。所以仔细思量这句话,其实,“一千个读者”应该是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就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那个“哈姆雷特”。
就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谈这“一千个读者”和一个“哈姆雷特”的事情,说说自己对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缺席和文本回归问题的看法。
一、文本缺席的现状及其影响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虽然我们要等到下半年才真正使用新教材,但“教材未到,风先起” ,早将大家的大脑清洗了一遍。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改善给沉寂了许久(忍受着“唇枪”、“舌箭” )的语文阅读教学园地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借句时髦的话:课堂有了生命。然而:
(1)文本在课堂中慢慢“逃逸”,被纷扰的现代媒体“多情”地取代。从定义上说,计算机辅助教学本身只是一个“辅助”的身份,然而它往往由于其美丽的外表“越俎代庖”。视频、音频等诸多多媒体素材的确可以让课堂生动很多,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阿Q正传》时,考虑课文太长,学生还未进入课文的阅读,就直接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然后直接开始教学,比如探讨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可想而知,不仅学生找不到文字所在的课文位置,而且根本就是将被电影导演、编剧“第二次创作”的《阿Q正传》当作鲁迅的作品来读。这怎么说是解读鲁迅的作品,最多也只是“第三次创作”。
这种情况很多,如用黄梅戏选段代替《长亭送别》文本,用电影《茶馆》代替文本《茶馆》。究其原因,除了文本本身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