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00字。
高中学生优秀作文评点5篇
我读诸葛亮
蔡佳云
从古至今看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宛如一条滔滔江河,连绵不绝。古有精忠报国、宁死不向金投降的岳飞,有忠心耿耿、汨罗江可鉴的屈原;今有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历史上的大文豪更是灿若星河、异彩纷呈,有小李杜,大李杜,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等。古有太多的佳话,太多的故事至今仍流传于民间,勉励着一代代人。诸位英雄们、大文豪中,我对“智多星”诸葛亮印象最深。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天下大势,皆由人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王夫差。刘备创基业,源于他的知人善任,终决胜于千里之外。《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英雄,而三国中的诸葛亮在后人的心中更是英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后人也用“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来形容诸葛亮的影响力。
面对曹魏十几万精兵的突然到来,诸葛亮大胆地设下“空城计”。洞开城门,扫地的老弱残兵,悠然抚琴的诸葛亮……诸葛亮周密地分析了司马懿的心理,选择了最迷惑敌人的良策,藉此诱使司马懿下令撤兵,赢得了这场不流血战斗的胜利。
在《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斗司马懿”“赤壁之战”等故事中,诸葛亮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用兵如神”的良好形象,提到他无人不佩服他。
但是,细读《三国演义》后你会发现,孔明一生太过谨慎,并非用兵如神。他晚年组织的六次汉魏战争,无不以失败告终。一出祁山,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街亭,战局急转直下,被迫仓皇后撤。二出祁山,魏军坚守不战,诸葛亮速战不成,死伤累累,无所建树而撤兵。三出祁山,诸葛亮巧袭陈仓,取建成、兵驻祁山,后因病力不能行,面对司马懿大军,不战而走。四出祁山,司马懿伐蜀,诸葛亮迎战。司马懿妙用反间计,使刘后主下令诸葛亮班师,魏军不战而胜。五出祁山,因李严无法按期筹办军粮假报东吴攻蜀,诸葛亮以假为真,回师救蜀,伐魏成了“水中捞月”。六出祁山,诸葛亮率军伐魏,中司马懿埋伏,损兵上万。
所以说,诸葛亮也不是我们后人所想象的那么完美的,他并非用兵如神,六出祁山,次次失利,成了常败统帅。他在战术上要求战役“十全必克而无虞”,反映了他太过谨慎的特点。也有史学家评论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虽说诸葛亮当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完成先主刘邦的遗愿——收复汉室,恢复中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的智慧并不能完成先主的遗愿,他不能作出明智的选择——废了刘禅,自立为王。结果不但没有收复中原,反而使国家灭亡,自身也落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是十全十美者,他并非用兵如神,他是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