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8490字。
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5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焦躁 陨身不恤 灼(zhuó)热 靡(mí)靡之音
B. 寥落 伶牙利齿 揖(yī)让 插科打诨(hún)
C. 优柔 秘而不宣 胡诌(zhōu) 满载(zài)而归
D. 账目 容光涣发 拮据(jù) 长歌当(dàng)哭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区分多音字的字音,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音。平时应多积累牢记,特别注意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A项,陨身不恤——殒身不恤,靡(mí)靡之音——靡靡(mǐ mǐ)之音;B项,伶牙利齿——伶牙俐齿,插科打诨(hún)——插科打诨(hùn);D项,容光涣发——容光焕发,拮据(jù)——拮据(jū)。故选C。
2.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不少历史学家都看出了诸葛亮在用兵上的不足——尽管他满腹经纶,足智多谋,但在用兵上常因性格谨慎而趋于保守。
B. 那些收成不好的农民和失业在家的工人,在米珠薪桂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谋到新出路,生活将会愈发艰难。
C. 每逢农历二五八日,四乡农人、工匠、贩夫、学子各色人等赶来此处,或售土产,或购洋货,鳞次栉比,你吆我喊,一派兴隆景象。
D. 他本以为这次回乡会有一番热闹景象,可谁料却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再没有往昔高朋满座、笑语喧哗的光景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C项,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对象使用错误,不能修饰“四乡农人、工匠、贩夫、学子各色人等”,句中用摩肩接踵更为合适。A项,满腹经纶:意思是形容人有才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使用正确;B项,米珠薪桂: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形容物价高得出奇,人民生活极其困难。使用正确。D项,门可罗雀: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使用正确。故选C。
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屈原涅而不缁,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妥协投降,以自己对理想的坚守和执著,赢得了无数知识分子的景仰。
B. 有专家指出,跟脾气倔强又情感脆弱的青春期孩子沟通,应该绵里藏针,既要以慈爱之心循循善诱,又要恪守底线、严格要求。
C.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切中肯綮,体现着阅读者独特的眼光和情怀。
D.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我国在载人潜水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伟大创造,由其带动的其它发明更是罄竹难书,数不胜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D项,罄竹难书,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贬义。本句褒贬误用,不能修饰“发明”;A项,涅而不缁:染也不变黑。《论语•阳货》:“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比喻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使用正确;B项,绵里藏针是: 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使用正确。C项,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使用正确。故选D。
【点睛】(1)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重点:(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4.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志愿者们为这次活动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虽然只尽了绵薄之力,但我们也应该向他们表达感谢。
B. 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阅读策略,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食,还有少数书则当细嚼慢咽。
C.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的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