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5份)
- 资源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0 过秦论+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1 师 说+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2 动物游戏之谜+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3 宇宙的边疆+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 林黛玉进贾府+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2 祝 福+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3 老人与海+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4 蜀道难+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5 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6 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7 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8 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课时分层作业9 劝 学+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分层作业(一) 林黛玉进贾府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45412003】
①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②由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赞许和批评的声音不绝如缕。
③神仙鬼怪当然是不经之谈,但从中可见如诗之在唐,词在宋代也十分普及,似好风之吹遍大地,繁花之盛开原野。
④文稿原文均为蝇头小字,有些文章甚至是写在香烟纸上的,既无标点符号,亦不分段落。但好多人事一读之下虽明知多半为不易之论,亦几有当场绝倒之感。
⑤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肌肤浏亮,她在敛声屏气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不由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
⑥新疆舞《阿拉木汗》那柔美轻盈的舞姿,那顾盼神飞的眼眸,让我们领略了西域风情;那时而婀娜多姿,时而雍容华美,时而典雅大方的时装秀,让人惊艳叹服,令人赏心悦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A [①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不合语境。②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等细微悠长。不合语境。③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使用正确。④不易之论:易,改变。指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用在这里不恰当,应用“不经之谈”。⑤敛声屏气: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使用正确。⑥顾盼神飞:左右顾视,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45412004】
A.“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给学区房降温,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 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理念的差距。
C.《记住乡愁》 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 [A项,语序不当,“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改为“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而且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B项,“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在“从温饱到环保”后加“的变化”。]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45412005】
A.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新人相濡以沫,白首偕老。
B.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C.值此店庆,肖总忝列董事,因事不能躬临,本人代为致歉。
D.各位同仁,以上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处,敬请斧正。
B [A项,“相濡以沫”是指同处困境,互相救助,此处不得体;C项,“忝列”,谦辞,用于自身;D项,“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此处不合语境。]
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
课时分层作业(三) 老人与海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晚只是一场晚会,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奢望它能承担所有期待,它已被赋予太多角色,变得步履沉重、气喘吁吁了。
②《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居心叵测地把多层含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而我们则从这个故事里读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
③这篇文章记叙了一场篮球比赛的经过,场面描写非常传神,神态、动作等描写十分精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④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虽然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⑤一场车祸让这个阳光男孩突然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巨大的人生落差让他不知所以,他在残疾的阴影中整整消沉了五年。
⑥在网络世界里的侵害,其伤害程度并不亚于现实生活中的侵害,在网络世界里也不可以为所欲为,伤害了社会群体,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C [①求全责备: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语境意是指“春晚只是一场晚会,不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符合语境。②居心叵测:存心险恶,不可推测。褒贬误用。③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符合语境。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极为丰富。此处用来形容“银河系的行星多”,用错了对象。⑤不知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不合语境。⑥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使用正确。]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45412021】
A.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它那双使人惊奇的眼睛和牙齿咬得格崩格崩的。
B.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
C.他总喜欢去想一切跟他有关联的事情,同时因为没有书报看,也没有收音机,他就想得更多,尤其是不住地想到罪过。
D.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因为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
C [A项,搭配不当或不合逻辑,“眼睛”不能咬;B项,应是“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D项,关联词语不当,不是因果关系,是假设关系,“因为”应换成“即使”。]
3.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大家既然欢迎我表演一个节目,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
D.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精神,胜利终归是你的。
A [“95岁高龄”,如果还祝“长命百岁”,那就是只剩5年的生命了,这样表述不恰当,应该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者“健康长寿”。]
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导学号:45412022】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________,
……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草,把小人之德喻为风,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 [A项,“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B项,“把君子之德喻为草,把小人之德喻为风”错,原文是“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D项,“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以设问的形式,借助孔子的回答揭示《诗经》中“风”的内涵。
B.文章引用《易经》的目的是佐证《诗经》中的“风”指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C.文章主体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阐述“风俗”也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作用。
D.文章首先提出《诗经》之风,接下来阐述“风”的内涵和作用,最后指出重读《诗经》的意义。
C [“文章主体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阐述”不当,并不是主体,只是在文章第四段涉及现代这一角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D [过于绝对,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45412123】
打 树
许 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