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其芳诗歌的艺术主张——分析《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3/10 11:41:0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070字。
论何其芳诗歌的艺术主张
——分析《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摘要:本文以分析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为对象,主要阐述了何其芳延安时期诗歌创作的艺术主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诗通过诗人对少男少女们的热情歌唱的方式,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关键词:何其芳   诗歌   艺术主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一、何其芳是一个怎样的人及诗歌艺术主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何其芳”是个亮丽的名字。何其芳原名何永芳,1912年2月5日出生在重庆市万州区。幼时入私塾,少年读新学,青年习诗文……何其芳称自己少时性格内向,“幼稚的时期”一直持续至22岁。他写诗的初衷,不过是想“给自己制造一个美丽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并希望自己的诗能让“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受“五四”新文学作品的影响,他的诗早已从“七绝”、“五言”的藩篱中跳出,如《预言》、《夏夜》等早期诗歌,韵味独具,初入诗坛,就显现出了非凡的才华。[1]
何其芳作为诗人,他不仅写诗,而且在大量阅读古今中外诗歌的基础上,研究诗歌理论,提出了建立“现代规格诗”的主张。在五十年代初写的《话说新诗》一文中,他就指出,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既适应现代的语言的结构与特点,又具有比较整齐比较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的崭新的格律诗体,将是诗歌的支配形式。这是最初提出的关于现代格律诗主张的雏形。后来,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一文中,又明确提出:“虽然自由诗可以算作中国新诗之一体,我们仍很有必要建立中国现代的格律诗;但这种格律诗不能采用古代的五七言体,而必须适合现代的口语的特点;现代的口语的基本单位是词而不是字,而且两个字以上的词最多,因此我们的格律诗不应该是每行字数整齐,而应该是每行的顿数一样,而且每行的收尾应该基本上是两个字的词;中国古代的诗都是押韵的,中国的语言词韵母字很多,押韵并不太困难,因此我们的格律诗应该是押韵的,而不必搬运欧洲的每行音组整齐但不押韵的无韵诗体。”(《关于写诗和读诗》)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人表示赞同,也有的人不以为然或者持反对意见。接着何其芳又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一文,详尽地论述了他的主张,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有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认为“诗的内容既然总是饱和着强烈的或者深厚的感情,这就要求着它的形式便利于表现出一种反复回旋,一唱三叹的抒情气氛。有一定的格律是有助于造成这种气氛的”(《关于写诗和读诗》)。“一字回穷,如果鞭有适合它的现代语言的规律的格律诗”,“是一种不健全的现象,偏枯的现象” (《关于写诗和读诗》)。他分析了古代五七言诗的顿和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以顿数整齐和押韵作为现代格律诗的原则。[2]
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延安诗坛上,何其芳是最早奔赴延安的诗人之一。这位早在来延安以前就以他婉约幽眇的诗风而倾倒无数青年男女的汉园诗人,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里,走出精美细致的唯美主义的艺术之塔,来到了当时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延安。延安军民热诚的抗日激情和延安清新自由的民主气息,使这位习惯了在黑夜里歌唱着心灵忧伤的多情敏感的诗人,一扫冷艳哀凄的梦幻色调,用他那敏感的心灵和优美的笔触,奏响了礼赞民族解放历程的琴音。[3]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