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 资源简介:
约10080字。
《劝学》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1.《劝学》一课的仿写练习
甘肃省酒泉中学 霍军
师:荀子的具体论证,怎样展开的?
学生讨论后,概括出两点:第一,用大量比喻论证;第二,所有句子,几乎都安排成了排偶的类型,读来上口,有节奏,有音乐性,好听悦耳,易于朗读成诵。
师:用了大量比喻论证,可是,这些比喻怎样形成论证的?
(学生略显困惑)
师:举例说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句子每一个都没有说学习,想想看,它们实际上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色,那种颜色之深,超过了蓝草的本来颜色。
生:冰也一样,它是水冻结而成,但冻成以后,却比水的温度更低……
师:那么人学成以后呢?
生(齐):会超过他的老师。
师:对呀,这儿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的本体没有写出来:学生,从老师门下受教学成,却可以比老师的学问更深。你还能用其他比喻来解说这个道理吗?
生(抢着):树,成于幼苗而大于苗!
生:石灰,取之于石灰岩而白于石灰岩。
师:这种关系其实存在于很多事物之间。大家再看看荀子的四言句,写得又整齐,比喻又贴切,而且还有一个特点?
生:形成排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也有对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对,把道理说透了,还说得那么美,这就是荀子。把一切事情都当成“悟道”的途径,写出来的东西,不深奥,但每句话都很鲜活,给人新的启示。这样的事物现象,我们身边有的是。
师(随口仿写):“飞机一秒,不能千里;汽车十日,可走欧亚。”我这个像哪一组?
学生(很兴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师(笑):大家也这样来来?会模仿才会学习。
(布置作业:根据本文思路,在每个分论点处选一组比喻句为模仿对象,选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为喻体,写篇短小的《劝学》)
生:“钢,取之于铁,而坚于铁;绳,草为之,而固于草。”“金刚石炼于碳而硬于碳,不锈钢成于铁而韧于铁。”
师:贴切!这是模仿开头——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句子。
生:“假飞机者,非能飞也,而半日万里;假词典者,非博学也,而通晓万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