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中历史高考考前三个月集训试题(7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版《步步高考前三个月》(通用版)
├─w2
│板块七 小专题1.docx
│板块二 小专题1.docx
│板块二 小专题2.docx
│板块二 小专题3.docx
│板块六 小专题1.docx
│板块六 小专题2.docx
│板块六 小专题3.docx
│板块六 小专题4.docx
│板块七 小专题2.docx
│板块七 小专题3.docx
│板块三 小专题1.docx
│板块三 小专题2.docx
│板块三 小专题3.docx
│板块四 小专题1.docx
│板块四 小专题2.docx
│板块四 小专题3.docx
│板块四 小专题4.docx
│板块五 小专题1.docx
│板块五 小专题2.docx
│板块五 小专题3.docx
│板块五 小专题4.docx
│解题方法系列三.docx
│解题方法系列四.docx
│解题方法系列五.docx
├─w3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_desktop.ini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1.docx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2.docx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3.docx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4.docx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5.docx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6.docx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7.docx
││“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8.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_desktop.ini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1.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10.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11.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2.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3.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4.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5.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6.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7.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8.docx
││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9.docx
│├─时政热点押题
││_desktop.ini
││时政热点押题 训练1.docx
││时政热点押题 训练2.docx
││时政热点押题 训练3.docx
││时政热点押题 训练4.docx
││时政热点押题 训练5.docx
││时政热点押题 训练6.docx
│└─专题强化训练
│_desktop.ini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0.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1.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2.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3.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4.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5.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6.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7.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8.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9.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0.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1.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2.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3.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3.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4.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6.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7.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8.docx
│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9.docx
└─【配套word版文档】板块一
板块一 小专题1.docx
板块一 小专题2.docx
板块一 小专题3.docx
板块一 小专题4.docx
板块一 小专题5.docx
解题方法系列二.docx
解题方法系列一.docx
1.历史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学,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一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是尚未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是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3.先秦和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商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
秦朝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行政体制 创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推行军功制度,秦朝以吏为师
西汉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4.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小专题2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1)主要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②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③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2)主要特点
①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②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③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3.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1)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机构。早期政治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等级森严,分封制与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紧密结合;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统治,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
(2)秦统一后,确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形成典型的封建官僚政治。小专题3 中国古代重大经济现象透析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1.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1)耕作方式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古代水利灌溉
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②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2.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迟滞性。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主要从产品、市场、商人、货币、城市等方面入手。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最重要的标志。
3.唯物史观分析小农经济对六大领域的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