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2道小题,约15990字。
西藏区拉萨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给出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大学教授袁刚说:“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思想市场”的时期有①春秋战国时代 ②秦汉时期 ③明清时期 ④民国初年五四时期 (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学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则指的是法家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墨家学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学派,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答案就是课本所学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材料出处,但是却没有关注材料本身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这一真实意思往往不是我们主观判断的,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
4.李贽在谈及《藏书》时说:(此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该书( )
A.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C.指斥封建等级观念 D.抨击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藏书》是李贽的代表作,A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名师点睛】“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它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关于原因的分析,有很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 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作答时需要看清问的是哪一种,这是关键。
5.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儒家思想主张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②“理在先,气在后”③“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④“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传承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