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综合活动课开发初探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11 12:07:4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910字)
高中文科综合活动课开发初探
广州市 广东华侨中学   李中彦

综合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搞好这种课程的教学,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校亦积极地开展了课堂教改试验活动,其中的“文科综合活动课”是第一个尝试,并由两位老师联合执教,上了示范公开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想就该课型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理论思考。
一、       课型探索的意义
自高考改革试验在广东等地开展以来,综合课的考试带动了课程的改革,这种考试与课程的改革并不出于偶然。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显出合作化与一体化的趋势,同时,传统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与综合性学科与日俱增,学科发展呈分化与统一的态势,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新形势下,教育部门必然要对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作出相应调整。开设综合课就是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系统知识、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改变目前课程中以学科为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的课型研究就是基于以上的认识而展开的。
二、       教学内容综合度的确定
我们认为,综合可的设置,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学科内容的综合度问题,这是设计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综合课并不是几门学科的简单混合的“大杂烩”,而应是相关科目的有机融合。综合度是衡量综合课的科学性与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包括综合广度与强度两方面。一般说来,综合广度,指的是课程中包含学科范围的大小;综合强度,指的是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强弱。两者的结合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综合的广度大,涉及学科范围广,而对综合强度要求相对不高,知识内部的联系往往相对松散,这种综合便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如上海等地试行的小学“社会科”课程,涉及到经济、管理、交通、医疗、体育、环境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课程综合的范围相对不大而综合强度相对提高,这种综合课要求内容精要而高度融合,逻辑严密,结构紧凑,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高中阶段应用较广,是一教改热点。第三是对综合的强度与广度要求都相当高的课程,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一般宜在高校中铺开。
要把握好综合度,关键就是合理地选定科目的综合范围,找到科目综合的科学依据与客观规律,抓住综合点。目前综合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在跨学科综合里又可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与文理综合。在2001年的《高考说明》中,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由于语数英被视为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分别单独命题,而在综合科测试中没有纳入命题范围。然而我们认为,语文科在综合科中的位置是不可忽略的。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统一体,汉语和文学是中国语文的两大组成,实际上也就是这两门课程的合并,而文学向来与史学、哲学并驾齐驱,中国学界素有“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前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就是集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于一身的文化名人,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博古通今,既是史学权威又是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